2025年7月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“竹织经纬”实践团队深入佛山南海区,开展为期六天的乡村振兴调研。团队聚焦罗行艺术墟这一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,通过实地走访、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,探索竹编非遗如何通过人文经济学路径赋能乡村发展。
### 罗行艺术墟:从“鬼墟”到文化地标的蜕变
在丹灶镇罗行艺术墟的竹编教室内,67岁的非遗传承人文姨手指翻飞,演示着“挑一压一”的竹编技法。“我13岁就跟着母亲学这门手艺,现在能教年轻人编织,心里特别高兴。”展示架上,竹编娃娃、小鸡摆件等作品栩栩如生,见证着这项非遗技艺的鲜活传承。
这座如今集艺术创作与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文化地标,曾因水运没落而沦为“鬼墟”。2017年,当地以竹编文化节为起点重启墟市,如今已形成“每月一场月度墟日、每年一次‘墟游记’”的常态化运营模式。团队调研期间恰逢“宋文化”主题墟日,流动摊贩整齐排列,游客络绎不绝,与往日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。
艺术墟带来的不仅是热闹,更有实实在在的综合效益。通过改造人居环境、修缮房屋,周边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;艺术家驻留计划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。数据显示,这里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,2024年带动周边旅游收入约1560万元,老手艺真正织出了乡村振兴的“新钱景”。
### 人文资源联动: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
在调研中,团队发现单一非遗技艺的带动力量有限,如何让分散的人文资源形成合力成为关键课题。团队将视野延伸至整个南海区,探索人文资源联动新模式。
在康有为博物馆,近现代史书籍、竹编纸扇、康有为书法笔记本等文创产品,展现了“人文+非遗”的融合巧思。博物馆多媒体展陈与罗行竹编形成呼应,当竹编工艺遇上历史人物IP,当博物馆史料联动乡村非遗,南海正在探索人文经济赋能文旅的新路径。
这种联动思维在仙岗村更为明显。作为“有为水道”的重要节点,古村旁的水道串联起周边古村落、历史遗迹,形成“水脉串文脉”的景观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村里推行的“文产特派员制度”让专业人才进村指导建筑修缮,创意活化葛仙传说,让“老故事”变成吸引游客的“新亮点”。
### 古建活化: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
团队进一步探索发现,文化的“活态传承”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适配场景。在佛山祖庙,南派舞狮表演引得游客阵阵喝彩,精美的屋檐雕塑展现着岭南工匠的智慧。“定期办展演,就是要让老技艺有人看、有人学。”工作人员道出了传统技艺当代延续的核心。
同日走访的岭南天地,则给出了古建“保护+商业”的活化答案。每一栋古建筑都贴着文物保护标识,岭南特色的镬耳山墙、满洲窗得以完整保留;醒狮文创馆里的各类产品,让游客在购物中触摸传统文化,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。
文化传承的维度还在红色记忆中延伸。在中共南海县委旧址,泛黄的史料、鲜活的革命故事,与祖庙的传统技艺、岭南天地的商业活化形成互补,共同勾勒出南海“多元文化共生”的人文经济图景。
通过此次实践,团队逐步勾勒出南海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全貌。从竹编教室的经纬交错的技艺传承,到艺术墟的业态创新;从人文资源的联动开发,到文产特派员的精准帮扶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,以青春视角解读“人文经济+非遗+乡村振兴”的创新实践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,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。